之前在网上看到有好多人在讨论这道题,据说是一道 Google 的面试题。
问题描述:有两个长度均为 n 的整数数组 A 和 B,现在要从这两个数组中各抽出 s 个数字,分别构成两个新的数组 C 和 D,要求数组 C 和 D 的内积最大。
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题目,就是已知:\(A=\left[a_1,a_2,\cdots,a_n\right]\),\(B=\left[b_1,b_2,\cdots,b_n\right]\);
求:\(C=\left[c_1,c_2,\cdots,c_s\right]\),\(D=\left[d_1,d_2,\cdots,d_s\right]\),满足:\(\forall c_i\in C,c_i\in A\),\(\forall d_i\in D,d_i\in B\);
要使得 C、D 的内积(\(C\cdot D=c_1d_1+c_2d_2+\dots+c_s d_s\))最大。
一、先考虑只有正数的情况:
当 s = 1 时,题目就退化成,从 n 个正整数中选取一个,从另外 n 个正整数中选取一个,使得乘积最大。显然,两次选取的都应该是那些数中最大的。
当 s > 1 时,我们分两步考虑,先考虑选取哪些数,再考虑这些数怎么配对。
- 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:从 A 中选取最大的 s 个数构成 C,从 B 中选取最大的 s 个数构成 D,才有可能使得 C、D 内积最大。因为如果用 A 中的某个较小的数替换 C 中的任何一个数字,都会导致对应的乘积变小,从而整个内积变小。对于 D 也是类似的。
- 对于选定的 C 和 D,如何配对呢?显然,应该让 C 中最大的数与 D 中最大的数相乘,C 中第二大的数与 D 中第二大的数相乘,以此类推。这个命题的证明也是很简单的,考虑任意两对数字:\(c_i\leq c_j\),\(d_k\leq d_l\),显然有
因此,如果 A、B 全部都是正整数,那只需要分别排序后,从大到小选取 s 个数即可。
二、接下来考虑只有负数的情况:
只有负数跟只有正数是类似的,因为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与这两个负数的绝对值相乘是一样的。根据上面的分析,我们只要对 A、B 分别排序后,从小到大(即绝对值从大到小)选取 s 个数即可。
三、再考虑两个数组一个全是正数,另一个全是负数的情况:
不妨设 A 中全是正数,B 中全是负数。
当 s = 1 时,题目就退化成,从 n 个正整数中选取一个,从另外 n 个负整数中选取一个,使得乘积最大。显然,两次选取的都应该是那些数中绝对值最小的(即最小的正数和最大的负数)。
当 s > 1 时,还是分两步考虑。
- 很容易证明,应该从两个数组中分别选取绝对值最小的 s 个数(即正数数组中最小的 s 个数,负数数组中最大的 s 个数)。因为如果剩余的任何数字替换进来,都会导致对应的乘积的绝对值变大,乘积本身变小,从而整个内积变小。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人在这里容易出错,他们没有考虑到乘积为负数时,绝对值越大,乘积本身越小。
- 对于选定的 C 和 D,如何配对呢?根据上面的式子 \(\ref{eq}\) 可以知道,我们还是要让最大的那对数相乘,第二大的那对数相乘,……。这里需要注意,也是很多人容易出错的地方,最大的那对数是正数中的最大值(绝对值也最大)和负数中的最大值(绝对值最小)。与全是正数时不同的一点是,两个数组都是正数时,最大的那对数的乘积恰好也是最大的;但一正一负的时候,最大的那对数的乘积并不一定是最大,最小的一对数的乘积也不一定是最小,但他们累加起来一定是最大的。比如 [1, 2] 和[-1, -2],正确的配对应该是 2 * -1 + 1 * -2 = -4,而不是 1 * -1 + 2 * -2 = -5。
四、几种特殊情况都考虑完了,最后就是正负数任意混合的一般情况。根据上面的分析,我们终归是要对 A 和 B 分别排序的,排序之后将两个数组的下标对齐,可以将两个数组分成三个部分,第一个部分中两个的数组元素都是负数(负数部分),第二个部分中一个数组元素都是负数而另一个都是正数(异号部分),第三个部分中两个数组的元素都是正数(正数部分),如下所示:
由于负数部分和正数部分都产生正的乘积,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部分。每次从这两个部分各选出绝对值最大的一对数,将乘积更大的那对从 A、B 中转移到 C、D 中,然后继续比较。
如果负数部分和正数部分都取完了,还缺 m 对数,那就从异号部分选取最小的 m 个正数,和最大的 m 个负数,对应配对即可。
算法示意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| def MinInnerProduct(A, B, n, s):
if not len(A) == len(B) == n or not 0 <= s <= n:
raise Exception('Invalid arguments.')
A.sort()
B.sort()
(C, D, sum) = ([], [], 0)
(i, j) = (0, n - 1)
while len(C) < s:
val1 = A[i] * B[i]
val2 = A[j] * B[j]
if val1 < 0 and val2 < 0:
break
if val1 >= val2:
C.append(A[i])
D.append(B[i])
sum += val1
i += 1
else:
C.append(A[j])
D.append(B[j])
sum += val2
j -= 1
j -= s - len(C) - 1
while len(C) < s:
C.append(A[i])
D.append(B[j])
sum += A[i] * B[j]
i += 1
j += 1
return (C, D, sum)
|
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 O(s),即用来存储 C、D 的空间;时间复杂度为 O(n log n)。
============ 并不华丽的分割线 ============
最后说个题外的事情。这是最后一篇从以前“钟磬居”网站备份回来的算法文章了。当年的钟磬居有如昙花一现,好多文章都只存在于 Google Reader 的缓存中了。让我没想到的是,刚才搜一个东西的时候,搜索结果第一条竟然是这篇文章。当然不是你看到的这一篇,而是之前发在钟磬居中被转载出去的。一字不差啊,连我加的粗体都还在,也保留了我当时文章中的一个错误(这里已经修正)。当时的钟磬居跟现在的 GoCalf 一样,看的人不算太少,但没有人评论。想起中学时喜欢的一句话“纵是昙花一现,也有一个月下赏花人,应无所憾”。送给逝去的钟磬居,鼓励一下自己。继续努力。
再次强调,本文不是转载,是原文,是从已经关闭了的网站中恢复回来的原文。GoCalf 网站中,如无特殊说明,一律原创。
Comments
So what do you think? Did I miss something? Is any part unclear? Leave your comments below.